(评论员 胡雅霞)2024年3月,《追风者》上映。该剧围绕20世纪30年代爱国青年魏若来的成长历程展开,讲述了魏若来在中央银行目睹国民党金融领域的腐败与黑暗后,在绝望中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最终投身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中。这部剧通过力求创新的艺术表达、精致细腻的影像语言与引人入胜的人物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信仰的过程,深刻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
以金融为墨,绘谍战叙事新篇。与传统谍战剧不同,《追风者》并未围绕“情报”“营救”或者“间谍”等大众耳熟能详的桥段展开,而是选取金融体系的变革为背景,时代青年的成长为线索,通过细腻地描绘人间百态,巧妙地折射了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背后的历史脉络。魏若来——一个颇具金融天赋的青年,怀揣着“报效国家”的理想步入了中央银行的大门。在这里,他与师父沈图南一起为国家经济复苏而努力,但是国民党高层的腐败与黑暗让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笑话,使其最终成为国民党敛财的工具,导致不少普通老百姓家破人亡。不同于沈图南选择保护国民党高层从而妥协,魏若坚定地与百姓站在同一战线上。在沈近真的指引下,魏若来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信仰,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经济封锁的斗争中,最终成长为红色金融战线上独当一面的杰出人才。《追风者》这部剧从金融视角出发,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导演姚晓峰曾坦言,正是这个“从金融视角切入谍战斗争”的独特构思,激发了他的拍摄冲动。他深知,百姓的生计离不开经济,革命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经济力量的支持,然而,经济战线上的战士们如何践行理想和信念这一题材在国产剧中实属罕见。因此《追风者》为大家更深入地洞悉那个时代提供了崭新的观察视角。
以历史为鉴,织现实风云画卷。《追风者》的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那个国外经济实力汇聚、复杂社会关系盘桓纵横的上海。剧中,英法租界的纸醉金迷和七宝街的市井烟火气构成了上海的一体两面。该剧以魏若来这一角色跌宕起伏的人生为线索,深刻地揭示了国共两党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抉择与本质差异。魏若来,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从上海滩的中央银行起步,在这里他不仅学习到了金融之“术”,也为我们揭开了国民党政府腐败与软弱的面纱。从收回关税保管权、假币案到库券风潮,他亲眼看见了国民党强取豪夺,吸食百姓骨血的种种行为。而他的老师沈图南一句“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则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的妥协性与软弱性。一路走来,魏若来带领我们见证了国民党的软弱与腐败,而他也重塑了自己的信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不同的是,共产党依靠百姓、造福百姓,他们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还为老百姓争取生活的权利。剧中通过展现苏区百姓脸上幸福的笑容,让我们联想到之前上海因国民党压榨而家破人亡的百姓,这一细腻的影像语言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共产党为什么行”,因为历史是由人民推动的,而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以人物为笔,绘青年逐梦征途。《追风者》在编剧和导演的把控下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气质。剧中,每个人物都跃然纸上,在30年代的时代人物长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王一博饰演的魏若来与“叔圈天菜”王阳饰演的沈图南,因“报效国家”四个字而相知相识,最后由于信仰与观念的不同而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但相同的理想最终使他们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追风者》中,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反派都有自己的爱国梦。车夫阿文和豪哥在日本侵略上海期间,冒死给保卫上海的国民党部队输送物资,展现了小人物也有大情怀;反派林樵松在淞沪会战中争当敢死队,保卫国家,展现了他崇高的理想——报效国家,只可惜他信仰的方向错了,但也正是如此才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且引人深思。《追风者》的成功,让剧中人物成为了年轻人的榜样。信仰可以穿越时空,魏若来、沈近真和牛春苗等角色的热血与无畏,正是青年人所追求的信仰与力量。等风来不如追风去,风是理想,是远方,是人生的方向,甚至是我们终身为之奋斗的信仰,只要我们义无反顾地勇敢去追,最终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新中国成立前后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奋斗史,为类型叙事,尤其是谍战故事的生发提供了养料丰沛的沃土。富矿未竭,艺术创作理当常新。国产剧需要更多如《追风者》这样敢于选材和创新的IP,能够将经济局势、重大战役和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让观众能够在个体成长与时代的关系这一命题中寻找到真实生活中的答案。
让我们一起做“追风人”,在历史洪流中追寻信仰之光!